免费交友软件 在上海一间50平米的出租屋内,住着一位瘦瘦高高的年轻女孩。 她看上去20出头,精致时尚,可屋里摆放的家具和身上穿的衣服,很多都是她从二手市场上淘来的。 平日里,她不点外卖,不买新衣,连纸戒都没了两年多,甚至卫生巾都不用。 她还有个特殊癖好养蚯蚓,只为了能将蛋壳、果皮残渣等厨余垃圾,丢进堆肥桶里,喂养蚯蚓,让这300多只蚯蚓制造出富含营养的黑金土。 有些人对她的行为皱起了眉头,认为她年纪轻轻就这么会过日子,要么很穷,要么抠门。 而支持和喜欢她的人,却为她竖起了大拇指,纷纷点赞,还学习模仿。 苏一格 其实,这个叫苏一格的女孩是个“环保辣妹”。她在某站上拥有近6万粉丝,创办的一个兴趣小组也有3万多成员。 那么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追随她? 这一切还得从她爱上了“无痕生活”的生活方式说起。 苏一格今年24岁,粉丝们更爱叫她“袋子”。 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于她到多伦多上学时的一个纪念品,这是一个印有小浣熊掏垃圾桶的白色环保袋。 逛街时,她的室友指着小浣熊对她说:“你们俩很像,都爱掏垃圾。” 苏一格觉得很有道理,便买下了它。 苏一格 这是为什么呢? 因为在生活中,她就喜欢进行垃圾分类,即使去朋友家,她也会这么做。否则,她会觉得很难受。 后来,她开始分享自己的“无痕生活”,网名便叫“壹个袋子”,她认为很多人认识环保生活的第一步,就是从环保袋开始。 所以,她无论到哪里,都会随身背一个环保袋。 逛超市时,她会在环保袋里装上各种大小的网兜和布袋,用来装不同的散装食物。 遇到非要给她一次性塑料袋的店员,她都会礼貌地拒绝,并耐心地解释。 出门在外,金属饭盒和保温杯也是她环保袋里的“长住客”。 如果去买熟食时,她都会带这个金属饭盒来盛装食物打包吃。 苏一格 她不会购买瓶装水,而是自制气泡水康普茶。想喝奶茶了,就和店员递上自带的保温杯,还有可能用中杯的价格买到大杯,反而划算。 苏一格把这种制造最少的垃圾,留下最少的生活痕迹的生活方式,称为“无痕生活”。 这来源于“无痕山林”的概念,以此提醒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时,也要保护好自然环境,尽量不要留有痕迹,以此减少人对环境的冲击。 苏一格很喜欢这个理念,逐渐把它运用到自己环保生活的方方面面。 2020年4月,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“无痕生活”,向大家展示自己生活中的创意解决方案。 苏一格 对于用惯了各种纸类的人来说,似乎一天都离不开纸,但对苏一格毫无影响。 视频里,她告诉大家:擦鼻涕,她会直接到卫生间用水清洗;用毛巾卷代替厨房用纸,特别脏的地方,就用破T恤或不穿的衣服当抹布。 文具纸类,她几乎不用。她提倡无纸化工作学习,尽量电脑上完成。如果需要写购物清单或者留言便条,她会在超市小票的背面写字。 至于厕纸的替代品,它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冲洗器。她说服自己的理由是,如果在外面被天上掉的鸟屎突袭,一般人都会认为光用纸擦拭不行,回家后,还会用流水清洗。 苏一格 在她18岁时,接触到了月经杯后,就不再用卫生巾。月经杯清洗后,可重复使用,更方便、环保。 因为这个好习惯,即使在疫情肆虐的国外,很多老外排队都买不到厕纸时,她也能在家里乐呵呵的,完全不担心“没纸用”。 竹子牙刷,丝瓜络刷碗,食用油当卸妆油,洗护产品选用无包装的皂类,自制环保洗衣粉,DIY蜂蜡保鲜布代替保鲜膜…… “无痕生活”渗透到苏一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 “我希望成为地球资源的使用者,而不是掠夺者。” 苏一格坦言自己变成今天的样子,和家庭的启蒙教育密不可分。 苏一格 她出生在中国沿海的一个三线小城市,当地消费水平不高。 在她儿时的记忆里,父母一直秉承着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。 吃饭时,爸爸要求酱料必须随吃随拿,用完后,必须立即放回冰箱。否则,等到食物回温后再冷藏,就会费电。 上小学时,每到新学期,同学们都换上了塑料新书皮包课本,但只要旧书皮没破,爸爸从不给她买新的。 她只能默默地自己剥下旧书皮,用肥皂水洗干净,掩盖住它是个旧书皮的真相。 那时候的苏一格,内心敏感,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。 爸爸如此节俭,妈妈也毫不逊色。 妈妈衣柜里的衣服大多是10年以上的衣龄,使用的吹风机也有20年历史。妈妈的物品用现在时髦的词来形容就是“复古”。 吹风机 父母不懂环保,不懂低碳,只知道浪费不对。即使去澡堂洗澡,父母用水也很节制,不会像有些人觉得“不用白不用”。 “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,浪费都是可耻的事情。” 父母的言传身教,深深地影响了苏一格,她自然而然养成了节俭的习惯,见不得浪费。 转眼上了中学,她每晚等到大家都休息后,就会偷偷去拎水龙头。因为宿舍的水龙头拎不到合适的位置,就会漏水。只有检查完所有的水龙头,她才能安心入睡。 小时候,苏一格并没有真正的环保意识,很多做法只是出于习惯。 苏一格 而真正触动苏一格环保意识的觉醒还是因为大学发生的一件事。 高一时,苏一格就出国去费农读书了。这是一个小地方,交通不便,人口稀少,她平日里没什么消费,一贯节俭的她,一个月生活费500块人民币就够了。 带着这种低消费的观念,苏一格辗转到了多伦多读大学,之后,便认识了她的第一个男朋友。 这个男友来自国内大城市,所以对于苏一格喜欢踩扁易拉罐和纸盒的行为觉得很寒酸,像个拾荒老人。 苏一格也不太会穿衣打扮,总觉得男友嫌弃她土,瞧不起她。 那时的她,活得自卑、敏感。 虽然谈了很久,两人还是分手了。分手后,苏一格崩溃了很久。 本来就很瘦弱的她,暴瘦了二十多斤,还患上了厌食症,不想吃东西。当时整个人都很不健康。 她对自己说:“既然吃不下很多东西,那我就尽量去吃一些健康的食物吧。” 于是,她便接触到“全食物饮食”这个理念。 资料图 所谓“全食物饮食”,就是避免去吃复杂的加工食品,尽量去吃最原始、真正的食物。 为此,她来到了当地的有机超市,寻找有机食物。 在有机超市里,她不光看到很多有机食物,还发现了很多和“零浪费”相关的产品,她很感兴趣。 回到家,她搜索了“零浪费”这个概念后,完全被打动。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,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做这些事情了。 可她在努力践行了三年多后,却变得很焦虑。 “零浪费”,是在十多年前,由美国的BeaJohnson提出的,它的核心概念就是几乎不去产生任何垃圾的一种生活方式,即使产生了极少量的垃圾,要么能回收,要么能堆肥降解。 而国外一些特别牛的“零浪费”环保人士,能将很多年产生的垃圾只装在一个小玻璃罐中。 苏一格 但在实际生活中,要真正把垃圾减量做到这个程度是非常不容易的。 苏一格曾经也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方式,觉得他们很厉害。 但过了一段时间,她逐渐发现这种方式并不适合自己。因为她每天都要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垃圾量上,反而会让自己变得很焦虑。 有一天,她帮助过的某位同学给她带了杯咖啡,以表感谢。她接过咖啡的一瞬间,头脑里闪现的却是:咖啡的盖子是棕色塑料的,属于不可回收垃圾,那自己就必须把它带回家,塞进小玻璃罐里,那么,小玻璃罐里的垃圾量就一下子上涨了很多…… 想到这里,她的思想一下子高度紧绷起来,甚至都不想接过那杯咖啡。 本该好好地感受来自别人的善意,却硬生生变成了一种压力。 生活还是需要一些人情味。 苏一格 苏一格陷入了思考,想到自己做这些事出发点单纯因为自己喜欢,而不是变成一种负担。 她决定不一味追求苦行僧式的环保,也不会放弃对美的追求,完全戒掉化妆品。 她也会选择网购,只是尽量购买环保物品。在下单时备注,自己是环保人士,请卖家不要过度包装。 她爱购买二手物品,这样可以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长,物尽其用,让它们晚点变成垃圾。 她很享受每次去淘二手家具时,那种寻宝的感觉。凭借自己的慧眼识珠,把某件家具带回去,擦拭干净,重新搭配,让它再散发出复古精致感。 她家里的真皮沙发只花了100块钱,还1000块淘到6件家居物品,包括藤编茶几、丝绒座椅、竹子板凳、三层置物架、搪瓷盆、带锁扣的军用水壶。 资料图 无包装、无甲醛,省钱又环保。苏一格特别喜欢这种生活方式,但她也发现国内很多人抵触二手物品,认为是别人用过的东西,不卫生。 她说,其实通常在外面就餐,餐厅里使用的餐具都是别人用过成千上万次的。而二手物品并没有接触过太多人,只要清洁消毒干净,是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的。 至少,她享受到了这种可持续的环保生活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。 当她把环保变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,她觉得是那么的轻松。她享受这种更贴近生活、简单自然的生活状态。 “我会努力去找到在爱地球和爱自己之间的一种平衡。” 找到这种平衡后,苏一格便开启了更适合自己的“无痕生活”模式。 2021年3月,苏一格回到国内,定居上海。 如今的苏一格,更知道自己做什么。 她不会像前几年那样激进,和人聊天5句话有3句都是环保,喜欢喋喋不休地宣传环保理念,而是更多地去和身边人维持一种环保的边界感。 苏一格 记得,有一次家里来客人,其中有一位朋友和她打起了嘴仗。 苏一格说:“这个东西可以重复利用。” 这位朋友却说:“这样太浪费水。” 苏一格说:“这件东西可以降解。” 这位朋友又说:“这是环保营销。” 这位朋友完全就是和她唱反调。 可是,当吃完饭后,这位朋友看见苏一格一个人在默默地整理所有的垃圾,清洗、分类、回收。他居然主动地帮苏一格一起整理,并且十分开心。 这件事教会了苏一格: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,别人早晚一天会被你的执着所打动。重点不是改变别人,而是想做好自己。 当她想明白这一点后,她开始改变自己,也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。 现在,她和朋友在外面吃饭,如果衣服上被弄脏了,朋友会很自然地递给一张她用过的纸巾,让她擦拭衣服。 即使餐桌上就摆放着新的餐巾纸,朋友递得很顺手,她也用得很习惯。 虽然网上依然有不少质疑她的声音,但她似乎不是那么在意外人的评价了。 “你只能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,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。” 苏一格 不给自己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,苏一格反而收获了很多。 当自己坚持了多年的“全食物饮食”,现在身材纤长,皮肤紧致,她就很开心。 当有粉丝告诉她,因为看了她的视频,能攒下钱了,她就觉得很幸福。 曾有人问她:“如果下辈子能成为什么动物,你希望自己是什么?” 苏一格的回答是:“蚯蚓。因为自己和蚯蚓一样喜欢堆肥,蚯蚓可以把垃圾变成滋养生命的一个源头。蚯蚓在堆肥时,它一定很幸福。” 比起那些给苏一格扣上“为环保做出了贡献”的高帽子相比,她希望去掉那些滤镜,更愿意做一个“环保爱好者”或“环保享乐者”,这样的幸福似乎才是她想要的。 苏一格 苏格拉底曾说过:“只盼望少许,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。” 幸福是什么? 其实,答案在每个人心里,在每个人手中。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繁昌信息网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请发表评论